第五百二十九章 招安潮下的海贼们(2)(2/10)
不到了。只要到岸,就会被商贾立刻买走。商贾买回去后,直接腌制、晒干,裹上海盐,装上船舶、车马,直接打着赈灾的幌子,卖去淮南——好多人还没有走到淮南,就已经卖掉了鱼干。浙江路本地的市场,就能消化这些东西。同时,各地的私盐贩子,现在也参与了进来。那些消息灵通的大盐商们,现在都跑来明州,薅起朝廷的羊毛来了。最初,他们只是单纯的来买鱼干,用赈灾鱼干的名义,挂羊头卖狗肉去卖私盐。可到了明州后,他们发现明州的海盐价格,非常便宜。于是纷纷大手笔的采买。所以,如今的明州,不止是鱼干行销各地。明州海盐,也趁机渗透到了浙江、淮南各州。甚至打入了扬州、江宁等地的市场。明州会馆,据说都已经在扬州开起来了。这是明州商贾的黄金时光。自古以来,明州商贾还未有像今天这般风光的。当然,这也难免会引起别的地方的嫉恨。道路上难免有冲突。但这些都是小节。作为明州人,文士对现在的局面,非常满意,对汴京的官家更是无比孺慕——什么是圣天子?这就是啊!宋武听着,瞪大了眼睛,有些不可思议。什么时候,赵官家这么大方了?居然肯为了受灾的百姓,而减免税收?等等……鱼干赈灾?鱼干赈哪门子的灾?赈灾不应该运粮吗?难道,汴京的官家,在‘何不食肉糜’?但宋武那里知道,现在在淮南当地救灾的主力,不是汴京的那帮禁军大爷,就是从登莱等地南下的‘英雄好汉’们。无论是禁军的大爷,还是‘好汉们’。都不是那种会委屈了自己的人。每天吃食,都要吃好喝好。现在,淮南各地的救灾现场,哪天不是炊烟袅袅,各种海鱼干蒸肉、煮汤?这些人加上宋用臣在淮南本地,招募的青壮民夫和征调的当地禁军、厢军,加起来十几万人。这些人每天人吃马嚼的,消耗掉的都是天文数字的鱼干、海货。于是,尽管宋用臣实实在在的把工钱和赏赐都兑现了。但,在这些人大手大脚的开销下,他回头一算账,发现朝廷批给他的赈灾款,两个月下来,居然还剩下了三十多万贯!因为,在那些禁军大爷还有英雄好汉们的带动下。淮南本地的青壮民夫还有禁军、厢军,很快也沾染上了大爷和好汉们的习惯。每天做完工,非得吃好喝好。完了,晚上还得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潇洒一番。听听小曲,看看相扑,小赌一把,甚至找个小娘子,温柔乡里走一遭……这些人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