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一十章 黄毛之心(2/6)
挥,在元丰七年的时候,军营里就只剩下三五十个老弱病残了。剩下的……早跑干净了。就算再次招募兵员,没有稳定的粮食供给,士兵们也照样会跑。故此,赵煦不打算重建这两个指挥。甚至,已经打算,逐步裁撤猬集在河北的禁军。使河北禁军数量,减少到一个合理的水平。作为现代的留学生,赵煦手里没有牌,都想要虚空造牌。何况,这种可以打出去的牌?哪里能不好好利用?于是,就光明正大的,将这两个本来就要裁撤的指挥,当成了宋辽友好牌打了出去。裁撤两个指挥,对于宋辽两国在边境上猬集的重兵集群来说,不过九牛一毛。但,意义重大。这是澶渊之盟后,大宋首次裁撤河北禁军。而且,还将这一消息,通报于辽国。在辽人眼中,这是什么意思?大哥您放心打高丽,我们这边绝不干涉!所以,辽人大喜。“辽主言,官家圣德,必可造福两国百姓。”作为赵煦派去的皇帝贺辽主生辰使,晁端彦躬身说着:“故此辽主命臣,回禀两宫慈圣以及皇帝陛下,为宋辽盟好,将诏涿州,裁撤屯驻于涿州之皮室军一千人!”说到这里,晁端彦,面色有些红润,神色也有些激动。这是宋辽两国,在澶渊之盟后,第一次同步互相裁撤边境驻军。晁端彦,出生于名门。他的祖父是仁庙执政晁宗悫,他的老师是大宋文坛上一代的领袖欧阳修,他的师兄是大宋未来的文坛领袖苏轼。所以,晁端彦知道,这个事情虽然很小。但却是宋辽交往中的一件大事!宋辽对峙,各自在边境上都堆着重兵集群,互相防备。百年来,谁也不肯减少对彼此的防备。而现在,随着大宋这边主动通报辽国,要裁撤两个指挥,辽国立刻做出反应,也对等裁撤一千人的驻军。这是什么?弭兵之会的前兆吗?故此,晁端彦几乎是用着颤抖声音,汇报着:“臣等回国前已在涿州,亲见辽主使者,将驻防涿州的皮室军一千人,调往其辽阳府。”“此真两宫慈圣圣德感召,皇帝陛下仁厚所致!”两宫听着,都是欢喜不已。太皇太后更是问道:“卿果真见到,涿州的皮室军被调走了一千人?”“臣岂敢欺瞒?”晁端彦拜道:“臣亲眼见其大军向北……”他说着,就看向高士敦,道:“不瞒慈圣,辽主为取信我朝,曾许高库使遣人随军,同往辽阳府。”高士敦立刻躬身,拜道:“启奏慈圣,臣已命臣仆高充允,随辽人同去其辽阳府。”高士敦是太皇太后的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