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。(3/5)
纪走。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利益。向宗回、高公纪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,开始不在在铁钱里面掺杂质。所以,熙河的铁钱币值开始上升。在元祐元年春天以后,应该和四川齐平,达到10比1的币值。那,可能就有读者要问了。为什么,之前没有人发现,没有人用这些办法?答案是北宋对经济金融的认知很浅薄。司马光的‘天下财富自有定数,不在官府就在民间’,以及王安石的‘理财’之术,才是主流。而所谓理财,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加税或通过垄断方式获利。然后就是熙河地区的情况,非常特殊。这里的胡人数量,远远超过汉人。就连军队和武装,也多为少数民族首领所有。比如说包顺家族,常年是北宋在熙河地区的头号打手。多次作为主力参与战争。也比如说赵思忠兄弟等等。他们都是拥兵数千,上万的大首领。而北宋王朝对这些人,防备心极其严重,同时打压、排挤从未停止。前文已经提到过,有文官曾上书,禁止蕃官出任汉官,以及到内地任职,只允许蕃官任蕃职。在历史上这些人成功了,整个元祐时代,熙河的少数民族领袖备受打压。而哪怕在熙宁-元丰时代,以及后来的绍圣-元符时代。朝廷对他们,也是警惕、提防,胜过信任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别说什么政策扶持、鼓励了。熙河路文武官员们,除了警惕西夏、吐蕃外。恐怕更多的精力,就是放在监视、提防这些投降的胡人首领身上。特别是包顺家族,可以动员数万人,还有骑兵一万多。根本就不信任人家!所以他们才要请求神宗赐一个包姓。这是在政治上低头——别打了,我自己人。然并卵,士大夫们表示——少碰瓷。所以,熙河经济长期停滞,无法发展。所以熙河地区,每年都需要中央拨款,无法自给自足。李宪时代,熙河每年拨款,多则七八百万(战时),少的也是四五百万贯。这也是元祐时代,旧党司马光等人想要弃兰州的原因——成本太高。但是,在本书中,随着向宗回、高公纪到任,在主角的支持下,这些限制,统统去掉。不分汉胡,鼓励垦地,只要开垦,就承认是你的地!同时,向宗回、高公纪还在拿着汴京的物价,合法合规的买熙河的产出。而熙河的棉庄,雇工的成本和投入的成本,低到让人发指。书里面,连王大斧这样刚刚转官的小使臣阶的武臣,都可以拿自己的俸禄,在元丰八年的下半年开垦出五百亩,并雇佣十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