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八十一章 卸任与留任(1/4)
元祐二年七月甲戌(25)。崇政殿,赵卨所率的熙河文武大臣,在礼官的引领下,亦步亦趋的分作文武两班,鱼贯而入。“臣等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,恭祝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千秋万寿……”数十名文武番汉大臣,齐齐俯身顿首,在宰执大臣们的侧目下,对着殿上的赵煦与帷幕中的两宫行拜首礼。此朝觐君主之礼。赵煦端坐于御座上,俯瞰着殿中的这些文武大臣。这些已经渐渐形成了利益纽带的臣子们。他的嘴角微微翘起来:“朕躬安!”帷幕后的两宫也道:“老身(本宫)安!”“卿等免礼!”群臣再拜而起。赵卨持芴上前,奏道:“奏知皇帝陛下,两宫慈圣,臣等今蒙恩入朝,恰逢太皇太后圣节,臣等惶恐,乃合熙河六州之金,铸祝圣之器,愿乞献于御前,恭乞太皇太后鉴赏!”故事,皇帝、太后、太皇太后圣节,天下州郡皆需贡物以贺。宰执及六部大臣,更需献金银酒器为贺!这其实就是皇室在向臣子索贿。听着似乎有些荒唐。但在中古,却是传统!在熙宁变法前,新科进士,在传胪的时候,还得向皇帝奉银谢恩呢!好多贫寒士子,为了凑谢恩银,不得不找汴京城的质库借贷——自然的,都是高利贷。不少清正廉洁的士子,一辈子都在还中进士的时候借的谢恩银。同时,当时无论是外制的中书舍人,还是内制的翰林学士,给官员写除授文字,循例是要索要润笔费的。不给?那就等着,拿到一封充满了贬低文字的除授制词吧!这可是会跟着官员一生的档案!故此,当年的质库,同样做着给官员贷润笔费的业务。大和尚们,靠着这两项业务,赚的盘满钵满。光是利息,每年就不知道有多少!熙宁变法后,虽然罢废了谢恩银与润笔费。但,皇帝、太后、太皇太后圣节献礼之制,却是没有人敢动的。即使是赵煦,在不久前下诏罢废天下土贡。但诏书中,却也得留一个尾巴——出封桩库钱,与地方守令,岁采本郡土物以献。这不仅仅是大一统的需要。同时也是,要喂饱宫里面的太后、太皇太后和妃嫔、内臣们。不然的话,她们可能就会说闲话了,甚至给你捣乱了。收礼,可是生根于女人基因里的东西。果然!听到赵卨的话,帷幕中的太皇太后,顿时露出了欣喜之色:“卿有心了!”赵煦见着,便道:“相公且将诸礼器,呈到殿上来!”“诺!”赵卨躬身再拜。然后,便有着卫士,将熙河各州、军、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