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宋传统——士大夫内斗(1/5)
接下来几日,文及甫开始密集的宴请李资义,带着他接触汴京各种上层权贵。曹、刘、杨、向、高……一个个在李资义看来,遥不可及的中原外戚贵族子弟,在文及甫的引荐下,与他相识。然后,又带着李资义参与了一场又一场,汴京诗会。结识着那些在汴京城中,也属顶尖的诗人、画家。又带着他,流连瓦肆,醉卧勾栏,与汴京各大瓦肆的厂牌相交。这一切的一切,都叫李资义沉浸其中,难以自拔。不知不觉中,便已悄然视自己为汴京权贵。隐隐约约中,竟在潜意识里,将其他与他同来的高丽使团成员,特别是那些中低级官员,视作了异类,觉得自己与他们不同,自己应该属于更高级的圈层。拥有这种心理的人,在现代网络上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词——达利特领班。而,很搞笑的是,高丽使团上下,无人发现他的变化。只是觉得,李资义似乎变了些。但具体哪里变了?无人说得清楚。这是因为,高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讲究上下尊卑秩序的国家。不止是贵族之间,有着严格的封建等级。便是同一个家族内部,嫡庶之间也划分出巨大的鸿沟。哪怕同是嫡子,哥哥和弟弟之间的地位,也有不同。这种严格的封建等级的生命力非常顽强,以至于到了现代,都依然深深扎根于南北朝鲜的社会,渗透到方方面面。所以,对高丽人来说,李资义这等顶级权贵,本就是傲慢的。如今,不过是更傲慢些罢了。这不还是一样吗?文及甫忙着带李资义到处混圈子的时候,大宋朝堂却在这个冬天,起了波澜。文官士大夫们的老毛病,又犯了!简单来说,就是内讧了。而且,不是一般的内讧。一场大混操!短短七八天,整个晋西北就都乱成了一锅粥。几乎所有派系,都被卷入其中。所有人都开始撕咬自己的政敌。而向太后自听政以来,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复杂的文官斗争。缺乏经验,应对犹豫,也在一定程度上,助长了文官们的互咬和彼此攻击。等到了元祐二年的十一月庚申(十二),事情已经闹到不可开交了。向太后无奈,只能是在这天早朝之后,特意派人把赵煦,喊到了保慈宫中。自入冬以来,赵煦就搬回了福宁殿居住。这主要是因为,赵煦渐渐大了。而保慈宫,命妇出入频繁,为免瓜田李下之嫌,向太后主动让赵煦搬回了福宁殿居住。当然,她没有忘记,让自己身边的心腹尚宫安慈仁康夫人张氏,带着一队精心挑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