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3章 只朕如此,后世之君弗从(1/5)
“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至今,凡南、北二军,飞狐军、句注军,又细柳、霸上、棘门三营;”“依皇祖母之见,此七军,有何异同?”对于祖母窦老太后‘为啥这么霸道’的质问,赶到长乐宫像老太太解释的刘荣,并没有急于给出自己的看法。而是不答反问,将问题又抛还给了老太后。虽然被刘荣这一手不答反问惹得暗下微微一恼,老太后也还是深吸一口气,根据自己的认知,浅尝遏止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。“太祖高皇帝所设南、北二军,乃我汉家立国之本。”“——自太祖高皇帝于芒砀聚义,跟随在太祖高皇帝身边的,无论是萧何、曹参、周勃、樊哙等将帅,还是冲锋陷阵的兵士们,都几乎全都是丰沛子弟。”“是太祖高皇帝口中的‘山东老兄弟’,也是后来,坊间私下所说的:丰沛元从……”···“仰赖丰沛乡亲父老追随,太祖高皇帝得以兴义军,诛暴秦。”“一直到太祖皇帝先入咸阳,受三世子婴之降,太祖高皇帝最仰赖的,都始终是丰沛子弟。”“——哪怕是那罪大恶极的诛吕,也同样是出身丰沛;”“功是功,过是过。”“诸吕之罪,绝不容质疑。”“但吕氏一族的功,也是不能不认的……”伴随着老太后一番话语音落,刘荣也是面带赞可的微微点下头。正如老太后所言:在创业初期,太祖高皇帝——或者说是沛公刘季最倚重的,无疑便是自己的初始创业团队,即丰沛元从。刘荣更习惯将其称之为:丰沛集团。想当年,太祖刘邦还只是秦属泗水郡,丰邑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。正值始皇嬴政大兴土木,又是在北边修长城,又是在南边修直道;又是在关中搞阿房宫、骊山始皇帝陵,又是斥重金给徐福,出东海以寻仙问道。甚至就连西南夷那片鸟不拉屎的地方,始皇也愣是派人过去,修了一条板板正正的五尺道!如此繁重的大规模工程,尤其还是封建农耕文明下,包含基建、奇观、军事设施等类别在内的庞大、繁杂工程;自然是需要人的。作为泗水亭长的太祖刘邦,凭借自己在黑白两道的关系,自然是逃过了被征召劳役的厄运,却也还是牵扯进了此事。——沛县县衙,遵从咸阳秦廷中央指示,从治下抽调青壮数百,送往骊山,参与始皇帝陵的修剪工作。而这个押送青壮的任务,便落在了泗水亭长:刘邦的身上。后来的事,大家基本都多少有所耳闻了。队伍走到芒砀山,队伍中开始有人散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