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3章 原来高阙,这么难打啊?(1/5)
天子荣三年春,高阙。在经过大半个冬天的筹备,以及军队调集后,匈奴右贤王挛鞮伊稚斜,正式发起了针对高阙的反攻。只是战争爆发后的画风,却与三个月以前,汉军夺取高阙时的‘轻松写意’,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。——游牧民族,本身就不善于守城,自更妄论攻城了。同样是攻打高阙,汉军将士能在凛冬腊月的冰天雪地中,发动针对高阙的反击,甚至半日而下高阙!攻守互换,轮到匈奴人来攻打高阙——别说是突袭了,甚至就连在冬日作战,匈奴人都没敢下定决心。从汉军夺取高阙的冬十一月中旬,到眼下,已经是春二月末。都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的时间。原本被匈奴人‘门外汉’式浪费的高阙防线,早已被作为守城专家的汉军将士,给营造的固若金汤。尤其驻守高阙的,还是如今汉室,乃至前后数百年都难得一见的防守战大师:程不识!还是那句话。让程不识开疆拓土,主动出击,亦或是在野外智慧大军团作战,程不识或许会因为过度谨慎而贻误战机。但一座城池,在后勤辎重得到保障,且兵力充足的前提下,交给程不识去收,却足以让敌人绝望。没有任何阴谋诡计,能在程不识这里奏效!打败程不识唯一的方法,就是一板一眼,用最常规的方式正面攻破城池。这样一来,一切就都显而易见了。《孙子兵法》有言: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守之,少则逃之。翻译过来就是:当兵力达到敌人的十倍,才可以实施围歼。兵力达到敌人的五倍,才可以无所顾忌的主动攻击。兵力为敌人的两倍,则应该分兵于两处,使敌人两面受敌,陷入劣势。兵力与敌人相当,不分伯仲,就应该沉住气,让对方主动发起进攻,来获取防守方的天然优势,并让对方先露出破绽。兵力少于敌人,说好听点是该撤退,说难听点,就该跑。这套理论未必十分精确,也未必能涵盖每一种战况。但毋庸置疑——在冷兵器时代,绝大多数战争,都是可以用这套理论,来复盘起成败原因的。兵力达不到敌人的十倍,达成数量上的碾压,就不自量力的包围对方,结果大概率是失败。成功了,固然是你牛逼,打出了一场奇迹团。但失败才是合理的。兵力达不到敌人的五倍,即绝对优势的情况下,就不顾一切的主动出击,那大概率要被敌人设计。没有被敌人用计谋挫败,只能说是敌人脑子不好,在绝对的劣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