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奇书小说> 网游动漫>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> 565论战(1/5)

565论战(1/5)

    清大底蕴深厚,即便解放后不少专业都被调整到其他院校,但留下的规模也是其他院校望尘莫及的。底蕴不仅仅表现在学术方面,还有文化建设,在1923年前后,清大就有自己的校歌。1923年还是民国时期,那时清大吃饭靠抢,因此有好事者将校歌重新填词:铲子锵锵,铃儿铛铛,全体学生,来到食堂。鸡鸭鱼肉,烩炒一盘,大家举箸,杯盘以光。嗷嗷饭桶来远方,嗷嗷饭桶来远方,饭菜未剩口尚张,因为要饱必须抢。你抢,我抢,因为要饱必须抢。可能有人认为民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,但事实胜于雄辩。梁实秋先生在清大吃了八年食堂,从“中等科”食堂吃到“高等科”食堂,在这期间他与室友打赌进行一个比赛,创下过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和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。那时的清大食堂伙食不好,很多老师对此也颇有微词。物理学教授叶企孙1925年来到清华后,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,一个工友负责照顾他的生活。这位工友会做饭,好几个单身或家不在BJ的教授都在那里吃饭,这地方遂被称为“北园7号饭团”。这个团体中还有金岳霖、叶公超等学界名流。除此之外,有家有口的也不乐意吃食堂。赵元任妻子杨步伟和几位教授的太太经商议,于1927年3月14日聘请“五芳斋”的厨师,在清华园大门前右方、南院对面的小河边开起一家饭馆,河上有小桥,故命名为“小桥食社”。但因为杨步伟太过热情好客,食社成本比收入还高,几个月之后就关张了。随着国家补贴投入的增加,清大食堂的伙食有了很大改善,直至千禧年左右,已经成为周围高校的翘楚,不仅味道好,而且物美价廉。大概因为清大是理工科院校的原因,食堂的命名很理工,每个都有自己的编号,从一食堂、二食堂一直排到十五食堂。理工院校的食堂大抵如此,当然,还有按照方位命名的,比如东食堂、西食堂等。与此同时,大多数文科院校的食堂则文青了很多,像什么家园食堂、学苑餐厅、桃李园、丁香园、兰惠餐厅等等。每个高校的学生都对本校的食堂了如指掌,比如哪个食堂的面好吃,哪个食堂的茄子好吃,哪个食堂的豆腐脑好喝,更重要的是哪个食堂就餐的女生多,然后绕远路过去,贼眉鼠眼的过过眼瘾……眼下的清大也有好几个餐厅,杜晏清领着大家伙去的是教职工餐厅。所谓教职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