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奇书小说> 历史军事>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> 第九十九章 建中元年(1/5)

第九十九章 建中元年(1/5)

    …过了年,也就是1100年,赵宋王朝正式改年号“建中”。老实说,赵俣不喜欢这个年号,“建中”,听谐音,有点“贱种”的意思。好在,这注定了只是一年多的过渡年号,赵俣只要忍到向太后过世,就可以把它给换掉,然后彻底开启真正属于自己的统治时期。蔡卞很效率。年前,包括司马光在内的那十三个人,就被蔡卞定了罪,铁证如山。从这十三个人家,仅金银就查抄了近千万贯,田产查抄到了多达一百多万亩,有些人家,甚至就连家仆都是人人锦衣金带,其中一人家里更是抄出来了三十几个没奈何(也就是五十斤一个的银球,甚至还有五十斤一个的金球)。拿到这个结果之后,赵俣将清单扔到了一直在为司马光等人辩解的大臣面前,质问:“这便是尔等所言的君子,一心为我大宋?”面对这样的结果,一时之间,谁敢再为司马光等人辩解?其实,说老实话,司马光真有点冤枉。他家抄出来的钱财田产并不算特别多。但架不住他的亲族仗着他的权势,横征暴敛,积攒了大量的财富。关键,蔡卞将司马光和另外赵俣精挑细选出来的十二个大贪官一块查,他们的财富总和加到一起,可不触目惊心吗?蔡卞当即请求,加大治理贪腐的力度。很显然,新党这是准备趁着这个机会,大肆清算旧党。在赵俣看来,赵宋王朝现在最大的问题,还不是冗军的问题,而是冗官的问题。为防止武将专权,从赵匡胤时期起,赵宋王朝就推行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”,文官的地位被拔得极高,导致官僚队伍恶性膨胀。像赵匡胤时期,赵宋王朝全国上下一共就只有两三千个官员。当时,官僚体系精简,中央设三省六部,地方以州县二级制为主,也能治理天下。到了赵光义时期,官员的数量就翻了一倍。而且,科举每科录取人数从赵匡胤时的十到三十人增至二百到三百人,整整翻了十倍,开后世“恩科”先河。到了宋真宗时期,这每科录取人数就涨到了约五百人。到了现在,每科录取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千人。其实,科举的问题还不算大。真正的问题是,中高级官员可荫子孙、亲属,如宰相可荫十人,导致“一人入仕,子孙亲族俱可得官”。为了安置冗余官员,从宋真宗时起又设“提举宫观”等虚职,当时此类闲官就已经占官员总数的百分之十。这些积累下来,到了宋真宗时期,赵宋王朝的官员就达到了一万两千多人。到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