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章 狗眼看人低的王婶(2/3)
。倘若井管内混入空气就抽不上水,这时需倒入一些水,利用水的密封性隔绝空气把水引上来。由于压水井是从国外传过来的,也叫做洋井,还有叫自流井或注水井的。在70年代,村屯里边基本还是那种吊井,把桶吊井里提上来,不只打水麻烦,且全村也就那么几口,得跑很远才能打回来。离施家最近的一口井就有一两百米,施秋晴以前为了挑水每隔两天大清早都得爬起来,来回跑很多趟才能把家里的两个大水缸注满,后来有许承安帮忙,但是依然麻烦得很。如果有压水井的话,那就太省事了。许承安记得压水井是80年代才在黑土屯出现,后来渐渐普及。最早的应该就八十年代初了。这大汉听口音并非本地人,不知从哪来跑来做生意的。这也是改革后思想开放的缩影之一。某些有一技之长的人,开始利用自己的掌握的技术接私活挣钱了。换成以前,他们哪里敢,要被当成投机倒把批斗的。大汉介绍了一通洋井,终于有村民忍不住打断了他,问道:“你打这洋井得多少钱啊?”“不贵,也就一百一口!”打井队队长的话一出,群众就喧嚣了。“一百还不贵,你咋不去抢呢!”“打口井得那么多钱,我们家省吃俭用一年下来都攒不了几十块呢!”“你们不会是骗人的吧?”“……”大汉一听急了:“不贵了,这一百我们包工包料还包出水,否则不收钱!打井得至少两个人一起干活,材料费也贵,还得找车子把材料运送到村里来,就挣几个工钱!”“有没有人想打的,现在可以在这里报个名,我统计一下,到时一起安排,早报早打啊!”没人回应。村民绝大多数都是过来看热闹的。个别有意者也嫌太贵了,不值得,更担心钱花了这口井不好用当冤大头。这年代的人思想保守,对于这种新鲜玩意接受是需要一定时间的,谁都不愿意当吃螃蟹的人。这时,人群里突然冒出一个声音:“你这洋井,能不能便宜点?”众人循声看去,就见到了一个身材挺拔,面容俊朗的后生,正是许承安。“是许知青,他打算打井吗?”“打口洋井得一百,施家哪来这么多钱啊!”“施正宏没走的时候,施家都穷得很,更别说他现在不在了。”“……”村民们议论纷纷。这时一个刻薄的嗓音道:“许承安,你有那钱吗,在这凑啥热闹呢?”说话的人赫然是王婶,她也在人群里看热闹。去施家先后两次做媒都没成功,且前后都是因为许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