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奇书小说> 历史军事> 大明:我在永乐当灾星> 第129章 怎麽编排我们(1/4)

第129章 怎麽编排我们(1/4)

    这是何等数额!

    竟占全国赋税的两成?

    想想都觉得振奋!

    然而兴奋之余,朱元璋很快恢复了理智。

    他看着韩成问道:“你肯定弄错了,我之前查阅过元朝市舶司的记录。

    市舶司收益好的时候,能挣个七八万贯,不好的时候比我们大明还差,只有几千贯,甚至完全无利可图!”

    元朝的市舶司竟然不挣钱?

    这不该啊!

    怎么会与我的记忆相差这么大?

    但瞧老朱的模样,又不像在胡言乱语。

    这让韩成一时有些迷茫了,难道真是自己记错了?

    不应该呀!

    他清楚记得元朝的市舶司收入甚至超过南宋,可这结果却令人困惑。

    “别再争论了,叫人把元朝市舶司的所有账册拿来核查,一查便知**。”

    朱标的话掷地有声,为众人指明方向。

    随即,朱元璋即刻传令,不久后,元朝市舶司的详细资料便被呈上。

    所有人翻开细看,瞬间陷入沉默。

    因为无论是韩成还是朱元璋所言,皆无误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元朝市舶司的资料在韩成所在的偏殿堆成了两摞,内容详尽无缺。

    历朝更迭之际,政权交接并非仅关乎府库,还涉及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。

    从户籍、田亩到各类记载,这些档案对新朝而言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有了它们,新政权可以迅速掌握局势,制定政策并巩固统治。

    这便是为何刘邦入咸阳时,诸将欢腾,而萧何独守安静,未随波逐流。

    秦朝遗存的大量文献,非但没有被弃置不顾,反而受到格外珍视与妥善保存,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。

    后来,随着对秦朝各地的治理逐步展开,众人逐渐意识到萧何此举的深远意义,也验证了他那卓识远见……

    朱元璋出身贫寒,却终成一代**,论起与他的境遇相似的君主,刘邦无疑是最佳人选。

    因此,朱元璋常以刘邦为参照对象,不断反思自身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他对元朝遗留下的各类文书档案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